【Pinky=girly ? 讓我們來顛覆粉紅意象吧】
相信不少人有在下雨天時放在室外傘桶的雨傘被剛好缺傘的人順手牽羊的經驗,我也不例外,而在幾次失竊後我終於忍無可忍了。「我要去買一把沒有人想要偷的傘來用!」於是我走到了傘鋪挑了一把粉紅色的雨傘,說來也奇怪,不知是否是巧合,從那次之後我的傘就再也沒有失竊過了。想來是不少缺傘的路人在選擇下手目標時,自然而然地跳過「粉紅色雨傘」這個選項吧。但是為什呢? 好比有些人不管怎樣就是不願意穿粉紅色的衣服上街,有些人看到滿室粉紅的Hello Kitty風格餐廳會皺眉頭,好比我們總習慣給小女嬰穿粉紅色給小男嬰穿粉藍色衣服,這樣的習慣是怎麼來的呢? 而確實也有研究調查顯示粉紅色是所有顏色裡最少人會表示它是「最愛顏色」的選項,其中男性喜歡粉紅色的比率又比女性少更多,彷彿粉紅色就是「少女、夢幻」甚至是「不切實際」或「娘娘腔」的代表顏色,這樣的連結是根深蒂固存在於人類文化中,還是漸漸被塑造而成的呢? 這樣的「粉紅刻板印象」又有沒有可能被翻轉呢?
現代社會中粉紅色的文化意義往往與浪漫、溫柔、柔弱等連結在一起,並代表女性陰柔的特質,而若要探究這樣的文化意義與歷史背景,可以一路追溯到十八世紀羅可可時期,那是人們在服裝與時尚上開始大肆使用粉紅色的黃金年代,而當時的粉紅色除了也代表童真、單純與溫柔之外,也同時具有誘惑的意涵。而到了十九世紀,粉紅色最常是小男生(而非小女生)所穿著的顏色,因為當時成年男人時裝中最常使用的顏色為紅色,粉紅色則代表尚未長大成人的天真男孩。也許是因為粉紅色常與男孩子連結的關係,到了二十世紀初,粉紅色在當時的代表意義是堅強、明亮而充滿自信的,這跟現代對粉紅色的定義大相逕庭。事實上,在一九一八年六月美國的一份家庭周刊Earnshaw's Infants' Department裡面曾提到 : 「普遍接受的規則是粉紅色屬於男孩,藍色屬於女孩。原因在於粉紅色是更果斷而強大的顏色,更加適合男孩;而藍色則更加精緻和講究,配女孩更可愛。」由此可見,粉紅色在歷史上的意義其實並不總是陰柔的代名詞,那麼這樣的轉變最早是從何而來呢?
近代的粉紅色與女性特質做連結主要是從1930-1940年代開始,當時的經銷商開始推廣「給女孩子穿上粉紅色是與眾不同的嘗試」的粉紅色穿衣哲學,讓原本「男孩子穿粉紅色、女孩子穿藍色」的既定印象漸漸被翻轉,因為這一開始的特立獨行而建立了現代粉紅色是陰柔特質代名詞的意義。而粉紅色也一向與同志族群有密切的關連,最早在二戰期間納粹集中營裡,管理階層用粉紅色三角形的圖樣標誌在男同性戀的衣服上以標幟他們的性傾向,在當時這個標誌被認為是羞恥的象徵,然而在二戰過後的同志運動浪潮裡,粉紅色三角形則轉變其象徵成為LGBT運動的「粉紅色驕傲」,不少關於同志運動的刊物會以粉紅色命名,比方說英國的男同志雜誌Pink News,法國針對LGBT族群的Pink TV等等,同志消費經濟也被稱為「粉紅經濟」,皆讓粉紅色成為LGBT族群的代名詞。
儘管粉紅色在文化上具有如此重要的意義,它卻彷彿也因為它代表的陰性特質而鮮少被喜歡。在美國曾經有調查顯示說僅有百分之二的人認為粉紅是他/她最喜歡的顏色,而同時有超過百分之四十五的人選了藍色作為最愛的顏色;而在喜歡粉紅色的人中男性比例又大大少於女性。或許你我都曾半開玩笑地認為粉紅色是「小女孩」「小清新」甚至是「娘娘腔」的顏色,但是看過了粉紅色在不同時代所代表的意義之後,我們不難發現將粉紅色與陰柔氣質連結並非人類與生俱來的本能。我們時常會將顏色與特定個性與意象綁在一塊,好比紅色代表熱情、藍色代表冷漠等等,這樣的假定往往是建設在一個人性的本質主義論述上,此種論述即預先設定好顏色必然對一個人所代表的意涵。然而,真的是這樣嗎?既然粉紅色並不總是代表少女、溫柔等特質,就可以讓人將粉紅色所代表文化論述的本質性推翻,因為它所有的文化特質都是由人們「建構」而成,透過社會環境的塑造,粉紅色可以在人的心中有千種百種樣貌與印象,何必等同於陰柔?
「但是我還是覺得粉紅色很少女啊,難道這樣錯了嗎?」也許有人會這樣問。但其實,所謂翻轉粉紅的目的並不是在於將「粉紅色」與陰柔氣質完全切割得一乾二淨,好像他們兩者完全沒有任何關聯:真正的更根本的「翻轉」,乃是在於無論我們將哪樣的氣質與特徵加諸於這個色彩之上,也沒有人會因此而貶抑它。當我們過去幾十年內將粉紅色大量與陰性特質連結時,既有的陽性社會往往會因此而排斥、輕視或貶抑它,一如父權結構中大量的貶抑女性身份與女性特質。在我們建立「粉紅色並不必然等於陰柔」的觀念後,下一步要思考的也許是:即便粉紅色陰柔,又怎樣呢?這兩者看似稍有牴觸,其實都是在建構主義論下一步步推翻粉紅色刻板印象的過程,前者是初步的將粉紅色從既有框架中釋放,後者則是在將其釋放後給予人們對它極大的詮釋空間,而不管怎樣的詮釋都能夠自在不受傷害,因為當這些顏色背後的文化意象皆是由環境所塑造出時,這樣的建構是隨時可以被解構的,這並不表示這樣的建構空泛虛假,當我們給予它們自在伸展的空間後,它們的每一個面向都是真實的產物,因為沒有被壓抑就無須隱藏,唯有那樣的社會才能夠真正輕鬆無礙。
發佈日期: 2015/05/17
轉
推
+1
寄